西安: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背后的农机支撑

【作者 : 西安市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 吴爱茹 常鹏】  【发布时间 : 2025-01-07 16:03:49】   【来源 : 省农机信息网】  【打印本页】

据国家统计局陕西省调查总队核定,西安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5.36万亩,单位面积产量371.86公斤/亩,总产量143.3万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较上年实现了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站稳140万吨台阶,实现“二十一连丰”。作为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物质装备基础和粮食生产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为助力西安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智能农机装备高效助力粮食生产

粮食要丰产丰收,智能农机装备不可忽视。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在春耕生产一线,天上飞的植保无人机,地上跑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都尽显“科技范儿”。在鄠邑区蒋村街道韩村,种粮大户今年全部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展开小麦化除作业。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雾滴均匀、作业效率高,且对作物无损伤,大幅提高了农药和肥料的施用效率,并通过精准控制药剂分布,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在玉米进入生长中后期,处于防病治虫和促大穗增粒重的关键时期,“一喷多促”发挥重要作用。在阎良区关山街道的一处田地里,技术员熟练的操作植保无人机,伴随着旋翼转动的轰鸣声,无人机腾空而起,将白色的雾化农药均匀喷洒在玉米叶面,为玉米披上“防护衣”。随着各种智能农机装备的引进、推广及应用,粮食生产变得智能、高效。

61418b8ae5de7310a8a1a8b5a62a5e7.jpg

二、高质量播种机精准助力单产提升

高质量播种机是助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一大“利器”。为推进播种质量提升,全市农机系统大力试验推广小麦宽幅沟播和玉米增密高产“5335”机械化技术,组织针对小麦宽幅沟播及玉米增密高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情况的座谈、观摩、交流。同时,西安市农机总站实施项目带动,在长安、周至、高陵、阎良、临潼5个区县设立2000亩玉米增密高产机械化播种技术试验示范点,在今年生长期高温少雨的情况下,玉米增密高产机械化技术优势明显,深松环节增加了蓄水保墒能力,确保适时收获。经试验测产,示范田平均亩产759.6公斤,与周边群众的普通大田相比,亩均增产160公斤以上,单产提升效果十分客观。特别是,阎良区武屯农机合作社的500亩连片种植试验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761.97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905.7公斤,均创出西安市500亩以上粮食种植单产历史新高。其中,高质量播种机是增产的秘诀之一。

c61d447443f8628a44bf724c9ac90bd.jpg

三、大型联合收获机强势助力颗粒归仓

收获是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环节,只有确保颗粒归仓,才能实现真正的丰收。而大型联合收获机的应用,大幅度减少机收损失,对确保粮食丰收意义重大。

91cab4858685f920fecce115643d5fe.jpg

“三夏”、“三秋”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机具12.6万台件,夏粮收获、秋粮收获100%完成。市农机系统利用“西安数智农机调度平台,精准统筹农机调度。该系统在全市范围内为1500台套小麦收割机、1000台玉米收获机安装北斗定位设备,可以实现农机位置实时监控、农机作业面积统计、科学调度、应急保障等功能,为“三夏”、“三秋”生产的农机具统一调度提供精准、智慧支持,助力夏收、秋收任务高质高效完成。

abf1caeb96b6d128f05b2cb5fce1cf6.jpg

减损就是增产。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损耗、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今年,西安市农机系统高度重视粮食机收减损,紧紧围绕农机具质量、机手操作这两个关键要素,广泛组织开展机收增产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撑。市、区县两级农机站成立了技术指导服务组,深入生产一线,指导机手规范操作,降低机收损失,对全市60个监测点的小麦玉米损失率进行了测定,全市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为0.705%,玉米机收平均损失率为1.93%,位居全省前列。

未来,西安农机系统将持续发挥装备支撑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贡献力量。